宁德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于2023年12月成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84年设立的计算机室。学院曾获得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五一先锋号等多项荣誉。现有在校生约1100人,设有电子信息工程系、数据工程系及计算机科学实验中心,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三个本科专业。
学院拥有一支高学历、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2人,其中52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6位教授和9位副教授。荣获市级以上的人才称号20多人次。学院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与技能并举”的培养模式。通过与知名企业合作,设立“中科曙光产业学院”,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实验中心面积约2600平方米,设有14个实验实训室,拥有总值超过1800万元的各种仪器设备1900多件。荣获福建省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
在科研方面,学院强化前沿领域探索,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目前学院设有3个省部级教学平台和4个省级科研平台,承担省部级以上教科研项目20余项。最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授权知识产权超过60件,出版教材7部。学院凭借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学质量,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学院始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创新、思政育人等多维度协同发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近三年,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共考取厦门大学、郑州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硕士研究生48人。
在课堂教学方面,学院积极推进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优化。教师依托超星平台开展45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着力打造“四化”教学课堂,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实现思政育人全程化、实践教学场景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评价多元化,相关成果荣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学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三年来,学生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中表现优异,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47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5项、省部级奖项122项。在大创项目申报方面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在科创活动方面,学院始终重视科创实践与社会服务的结合,将科技资源转化为教育动能,为学院学生搭建了服务社会、锻炼能力的平台。三年来,累计开展科创服务活动52场,惠及群众超万人次,相关项目获评宁德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赛奖项,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20余次,形成“高校引领、多方联动、科技赋能”的服务地方新模式,为宁德城乡科教事业发展贡献宁师力量,打造成了“科创乡村行”“科技实践课堂”品牌项目。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应对数字福建建设需求,尤其是宁德等区域经济与社会数字化发展需要,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系统的数学、人文与专业素养,掌握信息与数据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大数据应用研发核心技术解决行业应用问题的高素质大数据应用型创新人才。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从业素质和项目工作经验,能够胜任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大数据系统研发、大数据应用开发、大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大数据运维等岗位的开发、管理工作。
主干课程:高等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大数据应用开发语言、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大数据概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数据预处理、数据可视化、Hadoop大数据技术、分布式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等。
就业方向:可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大数据系统研发、大数据应用开发、大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大数据运维等岗位的开发、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具高尚品德与扎实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与职业道德,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能。通过实践教学与项目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与运用前沿软件开发工具,能够利用网络安全与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行业应用中的实际问题。毕业生可在计算机软硬件设计、应用开发、网络安全运维、人工智能系统研发等岗位上施展才华,成为契合地方产业需求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原理、移动应用软件开发、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网络安全(方向)课程、人工智能(方向)课程。
就业方向:本专业就业面宽,毕业生能够在科研院所、政府、银行、电力、通信公司等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软硬件设计与维护、应用开发、人工智能系统研发、网络及安全运维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根本,致力于培养:掌握电子技术、信息处理、通信系统、物联网工程等领域的核心理论与技术,具备电子信息系统软硬件开发、通信网络设计、智能设备集成与维护等能力。通过实验、实训、项目实践等环节,强化传感技术、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路设计等工程应用能力。面向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培养能在物联网、智能控制、通信工程等领域从事关键技术研发、系统集成、设备制造及运营管理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学生在信息科学、人工智能、通信工程等交叉学科领域继续深造奠定基础,输送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人才。
主干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工程电磁场、高频电子线路、嵌入式系统开发、人工智能、现代传感器技术、电子系统设计实训、通信工程综合实验、智能硬件开发项目等。
就业方向:可在通信设备、智能终端、物联网系统的软硬件开发;人工智能算法与嵌入式系统设计(如AI芯片开发、智能传感器应用);电子信息系统集成、通信网络规划与运维;电力电子、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支持与项目管理;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移动运营商技术管理;科研院所技术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国内外著名高校攻读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人工智能等方向的研究生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闽台合作项目)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扎根大陆、融合台湾、强化应用”为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具备以下核心能力:掌握电子电路设计、信号处理、通信网络、嵌入式开发等核心技术,熟练运用EDA工具、物联网平台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通过台湾教师授课与台资企业案例教学,熟悉半导体制造、智能终端开发等台湾优势产业技术标准与流程。依托校企联合实验室与产业资源,完成电子系统设计、5G通信应用、工业互联网等真实项目实训。在两岸师资联合指导下,培养适应台资企业及两岸科技合作需求的沟通与管理素养。 主干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工程电磁场、高频电子线路、物联网系统设计、嵌入式人工智能应用等。
就业方向:可在通信设备、智能终端、物联网系统的软硬件开发;人工智能算法与嵌入式系统设计(如AI芯片开发、智能传感器应用);电子信息系统集成、通信网络规划与运维;电力电子、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支持与项目管理;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移动运营商技术管理;参与两岸科技合作项目,从事跨境技术转移与技术服务;国内外著名高校攻读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人工智能等方向的研究生等。